中国历史上的国家在建国之初多是选择农兵结合、生产与战斗一体的制度体系,只有宋朝一朝从始至终选择了职业兵制度,宋朝也在历史上留下了弱宋的名号,但是职业兵真的战斗力不足吗?至少宋朝初年的战争告诉我们事实并不如此。
自高粱河之战后的宋辽两国攻守易位,辽国接连三次发动了对宋军的进攻战争,三次战争中头两次产生了带有一定规模的战役,第三次战争虽然声势浩大却因为辽景宗的病逝而不了了之。头两次战争中辽军都处于一定的优势,但是最后宋军都击退了辽军,赢得了局部战场的胜利,通过这两场战役的表述,我们可以对宋初时期宋军的战斗力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知。
这两次战役基本上都爆发在河北地区,之所以爆发在河北地区的主要原因就是这里的地形易于辽国骑兵部队的进攻,辽兵可以轻易发起对宋军的包抄合围。山西地区虽然战略地位要强于河北,但杨业驻守的雁门关实在是辽军无法逾越的障碍,山西地区的高原河谷地形也有利于宋军部队的机动。
(相关资料图)
两次战役分别为满城之战和瓦桥关之战,满城之战紧接着高粱河之战,在当年的九月辽景宗就命令燕王韩匡嗣率领辽兵乘胜追击南下进攻宋军。
九月三十日,宋辽两军在满城遭遇。宋军一开始按照宋太宗的计划行事,宋太宗甚至为大军画了清晰的阵型图供将领们使用。宋军将领面对敌人已经先到的情形决定临阵改变,将大军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大军还派出一支偏师抄辽师的后路,并派出使者通知韩匡嗣宋军请求投降。
同韩匡嗣同行的是刚刚在高粱河取得胜利的辽军战将耶律休哥,他观察发现宋军军阵完整没有丝毫投降的可能性,可是辽军统帅韩匡嗣却认为宋军军力薄弱没有不降之理。他根本没想到宋军已经将部队分为前后两部分,宋军准备用前军诱惑辽兵使其轻敌,然后前后两军一齐进攻摧毁辽兵。
最先打响战斗的是宋军的前军部队,前军一接敌就开始冲锋,与此同时抄辽军后路的宋军偏师也开始了进攻,宋军很快对辽兵形成了围三缺一的经典包围圈,辽军被打得大败,大军逃跑途中又多因山路险峻坠入山谷,是战辽兵被斩首一万余人,俘虏三万余人,战马损失一万余匹。主帅韩匡嗣被贬,自此耶律休哥开始独任对宋辽军的主帅之职。
第二年十月,辽军在耶律休哥率领下再度南侵,这次他们的目标是易水上重要的宋军据点—瓦桥关。防守瓦桥关宋军虽然只有万余人,但是隔河之处就是宋朝援军,宋军决定上演一场高粱河之战的翻版,不过这次的攻守双方都掉了个个,辽军攻击宋军防守。
辽军开始攻击瓦桥关,辽军几次攻击都被河南岸的宋军牵制,对瓦桥关的攻击十分不顺利。辽军为了专心攻城,由耶律休哥率领的精锐部队开始与宋军主力隔河对峙,当时是隆冬十月,河水已经结冰,辽兵骑兵部队可以轻易渡河,宋军的这支主力在敌人将要发起攻击的情况下居然没有做任何的防御骑兵的工事,宋军的主力还没有统一指挥,这使得耶律休哥的突袭十分成功,但是宋军主力军阵却还完整,辽兵骑兵无法突破,辽军也就只得目送着宋军步兵缓慢地向南后撤了。
在后撤途中,宋军也受到了一定损失却没有伤及根本,到达后方的诸位将领都认为不如返回战场齐心再战,否则顶着战败的帽子回到开封只有死路一条。十日,宋军再度返回战场,辽兵再度进行攻击,但是已经有了经验的宋军这次结阵反击,辽军骑兵的冲击以失败告终。与此同时宋军援军也在赶来的路上,辽兵不得不班师回朝。
这两次作战可以看出辽兵作战有着极强的草原风格,军队出征还带有家人随从,军队数量庞大,骑兵是主要的兵种,军队后勤极有可能还是依赖于草原式的劫掠,正面对抗宋军胜率不高,但是机动性上要优于宋军,庞大数量的军队中能参与战斗可能只有全军的三分之一,对城池和关隘没有什么好的攻击手段。可是辽兵军事将领,如耶律休哥就远比宋军的将领们要耀眼的多,受制于以前的技术手段,将领身先士卒是赢得战争的有利条件,耶律休哥就做的很好,他指挥的辽兵也就让人畏惧。
反观宋军给予我们的信息是惊喜的,宋军在几次战斗中都列出了军阵,因为是职业兵,所以宋军的军阵一旦结成就可以轻易对抗辽国骑兵部队,这在瓦桥关之战中就有体现,耶律休哥的部队根本无法击溃结成军阵的宋军,宋军反而能打的辽兵损失惨重。宋军的组织程度也强于辽军,以瓦桥关守军为例,在援军撤退之后,瓦桥关守军就开始了一次突围,突围的将领虽然被耶律休哥斩杀,但是宋军还是能返回城池保住城池。
但是宋军表露出来的问题也很严重,最主要的就是宋军指挥上的问题,军队主帅不是不在就是不敢拿主意,在满城之战中宋军将领如果不是监军国舅李继隆的力挺,根本不敢变更作战计划,瓦桥关之战更是没有主帅害得大军头战失利。
这与宋朝对唐朝节度使制度的矫枉过正有着极大地关系,在两次战斗中宋太宗都要御驾亲征支援前线,但还未启程战争就宣告结束。
这种前线将领不敢做主的行为极大地制约着宋军的战斗力,在此后的战斗中也将显露出危害,这种危害也造就了宋军战斗力虽强却无法赢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宋军就像一个有着强壮身体的弱智,在战场永远无法赢得胜利,弱宋名副其实。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时代物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联系邮箱: 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