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  > 正文

【中新皖间观察】展示中国式渔业智慧 休宁献给世界“一条鱼”-环球关注

2023-04-17 08:00:45 来源:中新皖事微信公众号

编者按

观江淮风起云涌,察皖间细微秋毫。中新皖事微信公众号与中新网安徽客户端推出【中新皖间观察】专栏,旨在以原创内容为核心,以独家观点为引领,生产差异化文字传播产品,从专业角度洞察安徽,梳理安徽文化、社会等领域热点事件经纬。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黄山市休宁县有大小河流237条,潭、瀑、涧、滩不计其数,沟塘密布。

休宁先民利用溪涧纵横、山高林密、青饲料来源丰富等自然条件,在家前屋后、河边、庭院天井中挖坑筑池,引入山泉养鱼。

宋代《新安志》就有关于流水养鱼的记载,由此可见休宁一带流水养鱼的历史悠久。

流水养鱼以草鱼为主要品种,还附带混养当地荷包红鲤鱼,加上随流水而入的光唇鱼(石斑鱼),形成了一种人工复合平衡生态环境。

休宁县徐源村是泉水养鱼核心区,山泉流水养鱼第一村。全村200多人,50多户,80多口鱼塘,家家都有泉水鱼塘,建有泉水鱼体验馆。

鱼池都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池内水流均匀,鱼粪、饲料残渣等可以随水自然流走,同时也保证了池水拥有较高的溶解氧。

当地村民说,这种养鱼方式占地少、投资小、产量高、易管理,每立方鱼池可年产成鱼30公斤左右。

由于常年生长于清水、冷水、活水环境中,微量元素丰富,加之用当地绿色无污染的瓜、菜、叶等喂饲,不仅鱼肉细腻鲜美,而且胶原蛋白、氨基酸、矿物质含量、脂肪酸、肉质结构等方面均优于一般草鱼、鲤鱼等,营养价值极高。

在休宁乡村坊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学生吃泉水鱼中状元、伤员吃泉水鱼伤口愈合快、孕妇吃泉水鱼产后恢复快、女性吃泉水鱼美容、老人吃泉水鱼健康长寿、年轻人吃泉水鱼身体健壮……”

休宁先民具有超高的生存探索能力,通过选择邻近溪流或泉水出口位置修筑鱼池、巧妙设置进出水口、放养合适鱼类、选择合适饲料及饲喂方式、适当的遮阴等,实现流水养鱼池(塘)自净和主要生态物质循环。

一个个山泉流水养鱼池(塘)构成了一个小微生态系统,微生物、浮游生物、底栖生物、鱼类等生物因子,以及池水、底泥、光能、温度、营养盐、PH值及溶于水中的气体等非生物因子组成了一个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统一体。

休宁先民具有顽强的生存适应能力,为了适应山区人多地少、旱涝难测的自然条件,巧夺天工地创造和发展了“森林-溪塘-池鱼-村落-田园”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

山上各类森林涵养水源,形成了涵盖林木根部、落叶积层、山体土壤的天然“水库”。

溪流从繁多山野动植物和丰富食料资源的森林流出,流进千百年来开挖的千千万万个鱼塘和鱼池、山塘和小水库,流入山腰梯田、谷底粮田、菜园和果园,然后汇入山下的江河。

目前,休宁有鱼池六千余口,其中百年以来的古鱼池有一千多口。

走进休宁山区,村落附近,常年流水不断、水量充足、水质清澈的山溪、河流、渠道两侧,或有泉眼的村落中间,流水养鱼池塘随处可见。鱼池的形状随地形、水流量和主人的审美情趣而异,有长方形、半圆形、圆形、葫芦形、扇形等,不拘一格。

休宁千年的流水养鱼历史,在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条件的同时,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给鱼注入了多彩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流传至今的舞板龙、嬉鱼灯等民俗活动,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星罗棋布的泉水鱼池也让大山里的村落充满了灵动生机,吸引着八方游客前来寻幽探奇。

“森林-溪塘-池鱼-村落-田园”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流水养鱼知识与技术体系和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是传统技术条件下山区土地综合利用的最佳方式,其博大精深的生态信仰和乡风民俗,巧夺天工的文物景观和设施工具,集约高效的生产模式和历史经验,是人类农耕文明进步的历史见证,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东方典范。

山泉流水养鱼系统及其渔文化在徽文化体系中占有独特地位,是休宁献给世界文明的中国名片。(作者 刘浩)

标签: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